八百罗汉景点在哪?
“五百罗汉”,最早见于《过去的和尚》(又名“五百罗汉故事”)的记载,但所记不详,亦未见此说晚出的资料有清康熙年间《龙华山志》,其卷一《寺内》引宋人陈师锡语云:“本朝建隆三年,诏天下访寻禅僧有德行者,得五百人以赐紫,号‘五百罗汉’。” 明、清两代,佛教各宗都有人编集有关题材的诗文,或选录前人的作品,或以编年体、记事体的形式自撰,其中尤以禅宗系统的作品为多。这些诗文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思想及宗教观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至于五百罗汉的由来,说法不一。据载最初只有二百五十尊,后增加一百,合为三百六十度,表周天三百六度之圆满;再加一百,备足一千二百个功德单位的法轮常转,故称五百罗汉。这一数字与释迦牟尼所说的一百个善知识相合(见《大毗婆沙论》卷一九三等)。 关于五百罗汉的形象,现存最早的作品是日本镰仓时代(1185~1333)的《五百罗汉卷》(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图中罗汉皆着中国式衣冠,是受中国影响的结果。宋代以后,中国的五百罗汉画已趋成熟。现存较早的画作是元代的《龙宫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和《五百罗汉册》卷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前者每幅绘一罗汉,并绘有其本生故事,题诗者十八家,后者每十幅绘一罗汉,每罗汉身后绘一侍者,旁书姓名,无本生事迹描写。明代则多不绘本生事迹了。到了清代,罗汉像大多仅作粗略的轮廓勾勒而已,且大都依仿前人作品,少有创新之作。 上述作品中,罗汉的形象虽各具特色,然大体上仍能体现我国古代文士的标准形象特点:宽额秀目,细眉长须,高鼻丰颔,神情安祥,身段舒展。所著衣着也大致相同,只是有的罗汉穿大袖衫,有的着交领袍服,腰束带,脚穿靴或穿裤着袜(如《五百罗汉册》中一些罗汉所示)而已。
还有一种表现五百罗汉的绘画形式——连环画,又称《图经》。这种形式的罗汉画始于五代,至南宋时已很流行。现存最早的画本当推《五百家姓全集图经》(上海博物馆藏,又作《五氏姓源类》,日本京都御所藏原作为《佛祖统纪图会》四十四之一),书中绘五百罗汉,每人身后均标有姓名、字号及其出处,中间部分还插绘了各种人物、动物、神怪以及器物等的画像,并有文字说明。这种形式在元代继续得到发展,元末明初的著名画家张中(字君思)即创作过一部名为《五百家姓》的罗汉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