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什么景点?
1、白湖亭 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原在今漳州市北郊白礁村与新港街之间的一条小河中。因河床由砂砾石沉积而成,水清见底,故名“沙洲”又因为当时这里有一口古井,井水四季不枯,可供千余人饮用,故又名“沙洲井”。后来,人们称此地为龙池寺,又称南普陀寺,现被辟为南普陀寺的一部分。 20世纪30年代后,南普陀寺扩建,白礁村成为南普陀寺的粮仓基地之一,白湖亭便移建至此地,坐西北向东南,面对西岩山。大殿面阔三开间,进深二间,单檐硬山顶,前部两侧各有一个耳房,大殿后面有一重堂廊屋,与后部左右两栋厢房连成一体。整个建筑规模不大,但小巧玲珑,朴实无华,颇具闽南建筑风格。 白湖亭建成后香火旺盛,尤其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九日观音圣诞之日,来自漳州各地及闽西南、粤东等地的善男信女云集于此朝圣进香,场面极为壮观。
2、云洞岩 “云洞岩”一名取自宋代杨亿所题“云洞烟霞”匾额中的“云洞”二字。位于九龙江北溪南岸的芗城区南郊,因其主峰有石笋坡、挂瓢崖等,故古时又称石燕岩、挂瓢峰;又因峰上岩石遍布窟洞,有洞似洞、无洞名洞,故有仙洞群的美誉。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 年),郡守朱熹来游,并手书“云洞岩”三字镌于岩壁上。明代,云洞岩被列为漳州八景之首。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又在岩壁刻有“白云深处”四字,作为游者入门之处。
如今云洞岩景区已开辟出环云洞岩游览路线,主要有云洞岩岩体、仙字潭、古寨门、文昌阁、摩岩石刻和万石园等景观。景区内还有一座建于明代的文峰塔(现已不存)。游人可沿此路观赏沿途风光,然后登至最高处——云洞岩峰顶观日出、揽胜景以及俯瞰山下风景。从云洞岩下山后,还可顺道游一趟灵通岩。
3、灵通山 距云霄县城约15公里,景区面积14平方公里,海拔800多米。景区内有大小数十个山峰。主要景点包括有:大冠德第一、小帽戴二层、灵通大佛、石柱仙、玉屏崖、莲花盘、百丈崖、仙禅洞、虎啸岩、法云寺和灵通温泉等。
灵通山原名大帽山、大帽尖,据记载:唐开元十年(722 年),有僧人在山上结庐修行得悟,因“体生灵光,时露异彩”而闻名遐迩,故称为灵通山。 据史籍载,灵通山的开山祖师是唐代的释弘济禅师。他自幼出家,随师于泉州府开元寺参学。唐开元十年,闻西南乡有大帽山可以隐居修道,遂来此结庐以居,开始修炼打坐、参悟佛法。一日他在山道上行走,忽见一群猴子簇拥着一只公猴带领群猴到山脚处饮水,当它们回到山上时,那只公猴一直领头走在前面,而其它猴子都是紧跟其后,一个也不落后;每当有树枝阻挡时,这只公猴总是先跳过去,然后再领着众猴一个个跳过。
这一幕把弘济禅师惊住了!原来这山中竟有一只公猴懂佛法。于是他就来到猴群经常饮水的地方,搭茅棚居住下来,并在此苦修佛法,终于得道升天,成了佛祖释迦牟尼。自此,这座山峰就被称作灵通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