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间才有火车?
1876年,英使普鲁斯勋爵率外交团访问天津 ,随行的有铁路总监、工程师和测量员等人,在津期间他们绘制了京津运河等地区的地图,并选择了从天津到通州的路线进行勘查。根据记载,这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第一次进行的铁路勘测。不过当时清政府认为修筑铁路“劳民伤财”,有损国家“尊严”,因而拒绝了英国人的提议。 中法战争爆发后,法国军队占领了广宁(今辽宁北镇),继而向锦州进发,直逼京畿之地。清廷恐慌异常,急于想找到一支得力之师抵御法军,于是将目光投向了正与列强争辩修筑铁路的德国。
1897年底,德皇威廉二世任命奥古斯特·海姆伯爵为总领事,驻北京办理有关“铁路事宜”。次年1月底,海姆抵达北京,开始为修建铁路一事展开外交活动。 鉴于以前建议修造铁路被严词拒绝,这次海姆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政策——不对清朝政府施加任何压力,而把目的达到的希望寄托在对民间力量的利用上。他先派遣德藉华人葛成恩赴山东招募华工,又与德国泰来洋行老板订立合同,委托其代为雇用华工3000人。随后,他又与英商怡和洋行签订协议,由该洋行提供资金和设备,并在香港和上海开设机构,负责采购原料和运输机器,而海姆则派人到各地主持建造工厂。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合营恒义铁厂”,主要负责冶炼生铁、铸造矿石、烧制砖瓦及建筑材料,还生产蒸汽机、火车头、机车车辆配件等产品。 1899年至1904年间,“合营恒义铁厂”分5次向华北派遣了25个工程队,修筑或扩建铁路450公里,同时还承建了部分桥梁、隧道及车站。由于德国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加之海姆本人在“合营恒义铁厂”拥有很大的发言权,因此这种既无预算又无审计的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相当惊人的。据外务部的报告称,仅1903年和1904两年,“合营恒义铁厂”就获利高达数百万两白银。 当然,这种无限制的扩张也给德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一方面,它导致了中国铁路建设的盲目性,因为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许多路段重复修建,严重浪费资源;另一方面,它也加剧了列强之间的冲突,特别是日俄两国。
甲午战争后日本最恼火的就是德国,因为它趁火打劫,从琉球大量移民,侵占了我国山海关至旅顺的南满铁路以及长春附近的地盘;而俄国则对德国侵占渤海湾沿岸地区十分不满,认为这损害了俄国的利益,因为该地位于中东铁路(满洲里—哈尔滨)的西端。为此,日俄双方在北京进行了多次交涉,但均未获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