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哪些名泉?
我是学历史专业的,对江南的山水风物颇有偏爱,也写过一些关于苏浙皖一带的文章。在写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脑中第一个蹦出来的不是虎跑泉、龙井泉之类的,而是“五柳先生”笔下的“缘源庐”。这个缘源庐并非指一座具体的房子,而是指一个住所(或者居所)的名字——它在《晋书·列传第五十》里出现,原文是“桓彝初至,住缘源庐”,这个缘源庐的位置,大概就在现在的灵隐寺后面。
我每次去杭州都会去这个地方逛一圈,它离灵隐寺后山不远,有一片竹林,穿过竹林有一条小路,沿着小路走一会就会看到一片石碑,上面刻着“缘源庐古刹”。再往前走就是寺庙的后门了。 这里之所以能进入我的视野,是因为我十分喜欢南朝文学家陶弘景的这篇小文。文章不长,但是写得相当有诗意。并且从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得知两个信息:一是东晋时杭州就已有寺院,二是这寺院的后院有一口水井,井边有一棵柳树。
据当地的人介绍,这口井虽然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不大,但是东晋时应该已经很大了,因为当时并没有多少人口,用水量也不大。我第一次来的时候还试图下去挖一挖,但是没能成功。 这棵树应该是这棵柳树的树根,由于年代久远,又受到地下水的影响,这棵树的树根深深地扎入地下,盘桓交错,极其壮观。这棵树应该也见证了这座寺院的历史变迁。 隋炀帝的时候,杭州有一座叫“庆寿寺”的寺院颇为有名(《隋书·卷三十七·志第二十一·地理下》:“杭州……有庆寿寺。”),但是到了唐朝时就消失不见了。我想这可能是它位于城市之中,又缺乏保护措施,城市扩张把它吞没的缘故。
宋朝时又重新出现,不过名字改成了“寿宁院”,这个名字一直保留到元末明初。至于为什么要改名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唐朝时的庆寿寺是个官办寺院,地位很高,而宋元时期的寿宁院是个私人设立的寺院,地位远不及庆寿寺,为了显示地位高低,不得不把名字改为表示民间性质的“院”。(《西湖游览志》:“旧名庆寿寺,仁宗加号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