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就是西安吗?
西安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最著名和最重要的都城之一。是十三朝古都,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西安地区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城市,其建都史占中国建都史的1/3,因而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但广义的长安与单纯的西安并不是等同的:唐朝长安城是中国以及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之一,其范围包括今西安城南至长安区韦曲、东至灞桥区浐河、北至高陵区(故名长安县)。
长安一词的概念经历了不断扩大的过程,与城市格局密切相关。隋朝大兴城建成后,其正式名称为“京”,坊里或驻军有单独称呼,如常春坊、永安坊、亲仁里、怀德里、开远府等等。唐朝改大兴城为长安城,在长安城郊的坊里和驻军也随同纳入长安。武德初年,朝廷“令诸司供拟仪注,未及颁下。或谓司农卿陈叔达曰:‘东都粟未可支费,恐供拟有阙。’叔达曰:‘不然。百司诸府署,今犹称隋代旧号,国家若欲移居西洛,自宜令诸司先下,然后关东州县承奉送迎,差有次叙。公私庶得其便。”可见司农寺、诸部、诸库也在长安的范围之内。唐末“长安京城”一名始现。长安在唐代有广狭二义,狭义的长安仅指长安城,也就是今日所称西安。宽泛的长安涵盖东西两畿,不仅包括京兆府所领长安、万年、咸阳、长安等三县十市以及畿内诸州,有时也包括东畿洛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