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的旅游景点是哪里?
现在彬县的主要景点有
1、大佛寺,位于县城西5公里处的豳峪河与槐山峪交汇处。这里两山对峙,一水中流,地势险峻,风景幽美,素有“石门锁翠”之称,系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大佛寺始创于北周,兴盛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据碑文记载,此寺始建于北周武帝时(公元561---578年),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扩建,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扩建后称崇真寺。宋天圣元年(1023年)宋仁宗因僧道源居寺修行,精研佛教理论,曾亲笔题写“应国禅寺”匾额赐给该寺。
金大安三年(1211年)又赐名“大圣崇恩报德禅寺”;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又诏改名“大圣寿万安寺”。明正德十二年,知州郭镛又题匾为“大雄宝殿”。由于年代久远,屡经变迁,今存为“大佛寺”。 全寺占地总面积4.7万平方米,由下院及上院组成。
下院主要建筑有大乘阁、地藏洞、罗汉洞等。上院现存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接引殿等建筑。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乘阁内的泥塑释迦牟尼坐像。这尊佛像高20余米,肩宽约5米,头高大约4米,全身有千余窟孔,可藏干柴万束,风吹不动,雨打不渗,故被当地人称之为“千佛爷”或“卧佛”。其造型特点具有唐代艺术风格,神态自若,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是我国佛教艺术中的一颗明珠。
2、古桂香亭 在县城中心街的东北角有一个小花园,园内松柏常青,绿草如茵,四季鲜花烂漫。在茂林修竹之中,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六角亭,这就是有名的古桂香亭。据说,这座亭子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当年朱元璋在陕西当农民起义军领袖的时候,常来彬州驻兵练兵,屯粮囤草,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一天,朱皇帝带着几位大将到城西游玩,行至豳谷桥前,但见流水潺潺,垂柳依依,一派鸟语花香的景象,顿觉心旷神怡,兴致所至,吟诗一首以纪盛:“百二河山秦地险,三千世界桂飘香。”朱皇帝一边吟颂,一边信口改最后一个字为“花”,变成了一首七绝:“百二河山秦地险,万千气象桂花香。” 回到宫中以后,他越想越觉得这首诗比原来的更好一些,于是下了一道圣旨,把彬州豳谷桥改名为“万千气象桥”,并将这里栽植的桂花树全部砍掉,栽上了松柏,以便永记此事。
当时负责砍树的士兵们知道这是皇上的圣旨,哪敢违抗!只得硬着头皮去执行。可是,令人惊奇的是,当他们来到桂花树下,竟发现这些桂花树不但没被砍死,而且长势更为旺盛。士兵们个个吓得面如土色,只好将这一情况如实禀报了皇上。
这件事传到民间,老百姓都称赞它是神树,对它倍加呵护。至今,园中的那株大桂树仍枝繁叶茂,每年中秋前后仍然花香四溢。
3、药王岭 药王岭在县城东南三十华里的药王山上,山高路远,人烟稀少,只有几户农民居住在这里种些杂粮和药材,所以又名野山。因为这里是药王孙思邈曾经隐居过的地方,所以人们又把这里叫作药王村。
药王山西临泾川,东靠宁县,北连彬县,南接旬邑县。山势高峻挺拔。主峰海拔一千三百多米,周围还散布着七十二个山峰和一百零八个小山凹。山中清泉瀑布,飞珠溅玉,景色秀丽迷人。
据有关资料记载:孙思邈幼小时家境贫寒,七岁就能背《三字经》、《千字文》,后来拜华山名医为师学习医术。当他学成之后,就四处行医济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有一天,他来到了这块荒山野岭,见此地山高林密,环境优美,便决定在此建庙立庵,专心从事医学研究。从此这里就形成了一个小村落,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就将村子命名为“药王村”,把高山取名为“药王岭”,把药王爷的生日定为当地的一个传统节日,即农历二月二十二日。
直到现在,当地的百姓还保留着每年的这个日子抬药王,唱戏庆贺的传统习俗,并且还要在这天举行放灯祈祷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