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怎么分辨?
气象中的「天气」一词,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大气的一般状态,如天气学所研究的“天气”通常指1000百帕(约2500米高空)的气温、气压、湿度等基本气象要素的大范围平衡分布;而狭义的“天气”则是指短时气候状况,主要描述的是某地某时(通常为1小时或6小时,有时也指10分钟或30分钟)内阴晴雨雪等气象现象的变化情况。 我们日常讨论的“天气”大多是这种狭义的概念,由于涉及的时间段很短且受地理因素影响很大,所以很难用一个或几个指标来进行精确的定义。
为了对“天气”进行量化分析,人们又常将各种气象要素进行线性组合形成“天气指数”,常用的有“综合指数”“温度指数”“压力指数”“湿指数”“风速指数”“日照时数指数”“降水强度指数”“极端事件指数”等,这些指数都具有可公度性,可以用同一指标来表示。 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定义天气,其本质都是基于某个时间点上的气象要素的随机值而不是确定值。对于同一事件而言,不同的观测者会有不同的描述;同一位观测者在不同时间下的观察结果也是难以完全重合的。
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发展,近年来一些新的算法也被应用到天气的分析中,试图解决传统方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比如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从历史气象数据中学习得到反映当地特点的天气特征向量,再用该向量对未来的天气进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