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有什么景点?
涿州市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北京西南部,北与北京市门头沟区交界,是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距天安门50公里,距北京市中心60公里,素有“燕南赵北”之称、曰“日边冲要之地”。 全市总面积71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3个镇;常住人口约58万人(2016年) [9] 。
涿州市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夏商时期,涿邑为冀州之地,春秋战国时属燕国涿郡,汉高帝六年始置涿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曾涌现出范阳、涿郡两郡及范阳郡、幽州、涿州等行政建制,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义所在的桃园也在境内。有古中山国都城、满城汉墓、高颐碑等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涿州影视基地和三国城、桃园景区两大旅游景区。 先后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以下是本人整理的涿州的旅游景点 一 旅游景点的分类
二 四大类中的具体旅游景点介绍 二.1 人文景观
2.1.1 历史古迹
2.1.2 寺庙
2.1.3 三国遗迹 二.2 自然景观
二.3 现代建筑
二.4 其他景点
三 人文景观 一 历史古迹 1 涿州古城墙 涿州城墙于元末明初修筑,原有四门,分别名为永济、阳德、镇远、通济。后来通济门被洪水冲毁,只剩三门。解放前,永济门和阳德门已不存在,仅存镇远门。现在的护城河就是古时流经镇远门的河水汇积而成。在文革时期,城墙遭破坏,现只留有残垣断壁。
现在在涿州城区内还可以看到两座历史古城门,一座是涿县城南的南城楼,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另一座就是本文的主角——镇远门,位于涿州古城西隅。镇远门是一座砖木结构的拱形城门。门洞呈拱形,宽6米多,高近10米,洞内两侧砖壁上嵌着两块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所立的石碑。 其中一块记载了重建此门的经过:"涿州城原设三门,迨元未明初,水患频仍,西门被陷不能修复……乾隆丁巳,邑令张公来任,慨然修复,因就故址而建,命之曰‘镇远’。迄今六十余年……咸丰庚申,贼由昌平、顺义、安平入涿境,自南门而入,由北门而出,遂将南门拆毁,复遭水灾,又倾圮殆尽……同治丙寅冬,邑绅张绍良等捐帑兴修,爰集众议择吉兴工……"
另一块刻的是重修此城的捐款人员名单: "嘉庆甲子岁次春二月,合城乡绅等敬修城垣,鸠工聚材各尽其力……" "城高七丈二尺,基厚五丈余……” 镇远门外有古刹龙泉禅寺。该庙原建于城南5里外的大龙华村东。清代康熙年间迁至此处,后殿还有乾隆御笔"宝泉禅林"匾额。镇远门前有河,旧称拒马河,又称柳河,古称瀑流水,亦名卢沟。《涿州志》云:"盖其源出于山西浑源县,北流经涞水县南,由易县西北入涿州界,东南至范阳亭入拒马河……"该河流经涿州段全长20公里左右,流经市区一段长约800多米,是拒马河的源头之一。
1949年后在河上修建了一座公路桥和一座铁路桥。如今该河已被填埋成水泥路。 镇远门上有一对石狮子,石狮背后有铁铸的镇城锁和铁铸的定城楼铃。镇城锁和定城楼铃是涿州八景之一--"钟离暮鼓"的标志。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从城内传来阵阵洪亮的钟声,那是人们用铁铃击打铜锁的声音。钟声悠扬,回荡不绝,声传十余里之外。这种景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50年代,后来才慢慢消失。 现在在镇远门下还能找到许多石刻文物,如"龙"字石刻,据说是明代的万历年间所刻。另外还有"天启五年"、"崇祯十年"、"顺治八年"的石刻记号等,这些都是当时修筑城墙或修缮城门时的印记。 在城内外还有不少古建筑,但大都已经不存或者损毁严重,例如涿州城内的大慈恩寺、城东南角上的双塔、城北的弘善寺等。另外,城西有辽道宗皇后懿陵塔,城东有金世宗夫人章惠皇后的永安陵,西南方有北魏孝文帝的长安陵,这些也都是历史古迹。 2 高颐碑 在涿州西关的十字街口矗立于一座高大的碑亭之中,这就是著名的东汉摩崖刻石--高颐碑。这通碑石,是研究东汉史的重要资料。 《魏书·地形志》载:"范阳县有高颐碑"。唐李泰《括地志》也作如此记载并加考证说:"今涿州范阳县西北十七里故安城东北十五里有高颐碑……本东晋大兴元年所建。"宋欧阳修撰有《高颐碑》文;明杨慎编著的《升庵集》也收有《高颐碑》文。
碑首作半圆形,下有两狮蹲踞,碑身呈长方形,碑身高2.27米,宽1.01米,厚0.35米。碑阳13行,阴12行。正面隶书正文23行,每行38字;右侧有4行题记,正侧共3595字,左侧面亦有隶书一行3字,共计3601字。碑中下部残缺2字。此碑书法端正,用笔方峻,结体疏朗,风格遒劲质朴。由于历经1800多年的风雨侵蚀,碑文部分文字已经剥落,有的字迹模糊难辨,所以后人曾对此进行过多次拓印、摹写和考订。 这通碑文对于研究汉代军事设施、地名沿革以及东汉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堪称珍贵的文物珍品。 清朝雍正皇帝曾在高颐碑旁修建过一座行宫。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当地官员又在行宫附近修建了一座石桥,命名为惠远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