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是哪里的景点?

荣熹荣熹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观沧海 东汉末年,曹操应征东将军职位出征,驻军碣石山,即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的望夫台山上。当时海上风涛大作,曹操登高观海,顿生感慨,创作了此诗。《乐府诗集》收录此曲属《相和歌·平调曲》之一。 曹操的这首《观沧海》是文学史上记述游览诗的第一首。这首诗以开阔的视野、雄浑的笔力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象的景象;既写了自然景色也抒发了作者的雄心壮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

全诗如下: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我站在高山上看着大海,大海茫茫十分壮阔。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岛高高耸立岸边。草木茂盛,四季常青,秋来风吹,百草动摇,秋天一到寒风起,海面上刮起了大风暴。太阳月亮互相追逐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大海中出来的。银河里的星星闪烁着,好像是从这无垠的大海里出来的。我非常高兴,就作这首诗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和感受。

1.东临碣石 “碣(jié)”山,又名燕山东端,在今河北昌黎西北10公里处,因形似刻石而得名“碣石山”(一说“碣”与“碣”为同音通假)。据曹植《魏武帝哀歌》载,曹操曾登碣石山,并留有三首《步出夏门行》(其中第二篇即为“观沧海”)。可见他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征乌桓时确实经过此地或在此居住过。因此,这首诗当作于此时。

2.以观沧海 “沧”字本义指浅蓝的水色。而“沧海”一词则源于《神仙传》所记载的海上三仙人“蓬莱仙”的故事:“海上有一仙人,住蓬莱(山)中,又有一仙人,住方丈(山)中,又以一仙人,住蓬莱山中,合名为蓬莱三仙。……又有一神名威仙王,住在沧海水中。世人欲见之者,正闻海中风起,便入海,乘之风去,至一日半,便到威仙宫…....后人用‘沧海’称东海或指大海。

3.水何澹澹 本句中的“何”“澹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何”的意思是“怎么”。“澹澹”本指水波摇动,这里用作动词是“荡漾”的意思。全句译为:海面波澜壮阔,波浪翻腾。这一句描写的是观海的视觉形象。这句既是写实又是诗人感情的寄托。

4.山岛竦峙 “竦峙(sǒnghì)”是山岛高高地挺立的样子。本句是描写观海口岸的所见景象:海面上出现一座座高耸挺直的小岛。这是由实写转入虚写的过渡语句,作者将视线移向小岛上,由此引出下文对小岛上的草木等景物进行描写。

5.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这两句由“山岛”转入对小岛上的草木的描写。“草木”承前句指出岛上生长着成林的树木,以及丰盛的野草。这是对小岛的静态描摹。从结构上看两句互为对偶,读起来节奏明快,生动地显示出岛上的生机盎然之景。

6.秋风萧瑟 这句交代了时间——秋天的季节,同时渲染出一种肃杀悲凉的气氛,也为下文的抒情设下了伏笔。

7.洪波涌起 “洪波”是指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句写出了作者观海的听觉印象,同时也隐含了作者的无限感触:作者面对大海,思接千载,不禁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油然而生。

8.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是诗人的想象,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概是作者自己的胸怀抱负的象征。“日月”“星汉”,本是永恒不变的,在这里却成了大海的动态,化静为动,极尽夸张之能事。

9.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乐府诗集》把这首歌归入《相和歌·平调曲》类中。这类歌曲的特点是多用以反映时事或抒发思想情感。因此,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表达了统一中国建立伟业的政治理想及乐观自信的思想感情。如沈德潜就说它“不以词竞而理自深”。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游仙诗,借大海的壮阔表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还有人说它是山水诗之类等等看法。总之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这首诗主要是抒发作者当时的情感,至于其内容是否还有别的象征意义,可以探讨但不应拘泥于此。所以笔者还是认同游仙之说吧。

宫赫鸿宫赫鸿优质答主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这里指的是河北昌黎县的碣石山(在乐亭县和昌黎县城之间),并不是现在的秦皇岛那个地方的“黄金海岸”,也不是现在所谓的秦皇岛“北戴河”的“南戴河”那几个沙滩上的娱乐场。 因为我的老家就是昌黎县的,小时候每年夏天都要去海边玩(那个时候还没有开发成为旅游地呢!只是渔民和渔民的后代),所以印象还是很深的,尤其是海边的那些渔家院、小酒馆啥的,都是非常有味道的。 我记得那时候没有公路,都是土路,坐那种小三轮(不是现在的那种摩托),从我家到海边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啊…… 现在都建设了高速公路、高铁动车啥的了~ 还有我小时候在海边经常看到海鸥,飞的时候很漂亮,但是它们总是喜欢在我们渔船上落脚,我们渔民觉得这样会把财运带走,于是就用竹竿把它们打跑…不过这鸟真的很可爱,看着大海也心情愉悦很多哦! 对了对了,还有就是以前的海浪真的很大…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