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需要多少车次?
这问题,估计只能问张总了 ---- 张朝阳的“科学”致富经! 先看看百度百科咋说(来源自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KQ47Cg5n9R6bVhNs8mI8ZkdD3MZl10vpwY_uE3tJqHf8UcB6eWjL9Xa) 其中提到每运行一公里耗电0.2度,每小时耗电量1.44度,按照300列车、每天运行8个小时计算,一天就是3360度电。 北京时间晚上10点发最后一个问题,明天早上8点收答案。
那么, 这个问题,其实还包含另外一个问题—— 地铁的运营成本到底是如何计算的? 按这个耗电量推算,每公里造价1.6亿元(3亿千瓦小时除以1800千瓦时)的地铁线路,每年运营成本高达81元/人。 不过,这没有考虑到其他费用,比如车辆购置费、人员开支等;如果算上这些费用,地铁的成本就高得多了。 不过,无论多高的成本,只要百姓愿意乘坐就能收回成本并盈利。 问题在于,地铁的建设是为了方便市民出行、节约城市用地、缓解交通压力而存在的公共产品,不应该单纯用经济指标来评价。 如何控制建设成本,保证工程质量,同时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便利,这是每一个城市建设者都要思考的问题。
城市地铁线路的基本运能包括四个部分,基本运载能力、平均速度、全日行车车次及高峰小时运能。
基本载运能力是指一列列车正常满员时载运的客流量,在具体使用中,往往用每座或每平方米车站设计的定员数来表示。目前,我国地铁普遍采用B型车,每辆车定员不小于140人,6辆编组时定员不小于840人。如果每列车在每个站都满员,那么,每运行一个车次就可以运送840人。
平均速度用来表示在一段时间内的运行能力。运行能力在时间上的表现形式就是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运行能力的一种尺度,平均速度越高,单位时间运送的乘客越多。平均速度主要受到线路和站距的影响,一般来说,长交路、长站距的平均速度较短交路、短站距高,市区线路较郊区线路的平均速度低。
高峰小时运能即高峰小时最小行车间隔所能完成的最大运量,它的计算方法是单位时间内开行的所有列车(包括故障救援车等)的总载客量。
由于客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存在不均匀性,所以,为了更科学地度量地铁的运能,通常把高峰小时运能作为衡量轨道交通能力的主要考核指标,也把高峰小时的客运量作为重要的控制指标。高峰小时的地铁运量取决于该时间内开行的列车对数以及每辆列车所载的乘客数。而列车对数又取决于最小行车间隔。间隔短,列车开行的对数就多,运量就大;间隔长,列车开行的对数就少,运量就小。列车在高峰小时运行间隔小,行车间隔正常为3分钟左右,甚至达到2分钟左右,在其他时段一般会按照每10分钟或大于10分钟的时间间隔运行。城市地铁线路全日行车车次一般在400~500次之间。
例如:北京市地铁2号线全长23.1公里,设车站18座,采用B型车6辆编组,列车定员840人,高峰小时最小行车间隔3分45秒,每小时开行17对车,高峰小时运量14280人次,全线平均速度为35公里/小时,运行一周需37分钟左右,全日运行20小时左右,共开行405车次、输送22.68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