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哪去了?

仲孙睿妍仲孙睿妍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的根源,说到底是气象数据公开的问题! 气象站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其提供气象观测和数据是有法律要求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气象测量规范》),但气象中心作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其发布的内容是具有一定服务性质的(可参见《气象情报资料使用管理办法》)。过去对气象资料的公开要求并不是很明确。这就在实践中导致了各地气象局在向公众提供服务时存在很大不同。有的完全免费甚至不提供下载,如上海;有的部分免费并提供下载,如杭州;而有的则需要付费,如广州。当然,大家也知道,收费的网往往更新较快且频率较高。所以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个钱的问题。

不过,最近国家有关部门终于下了决心要解决这个“老老大难”的问题了!据说是从2017年6月起,所有的气象数据都要进行标准化处理并统一向社会提供。具体可参见 中国气象局网站 在这个“标准”中,对数据发布的时效性也做了明确要求——省级气象台发布的预报时效一般不得超过72小时,各级气象台站群不得单独设置会员制或需要用户付费才能浏览网站。

也就是说,再过不了多久,我们就又能看到免费的且更新的气象预报了……

红欣浩红欣浩优质答主

实际上,气象专家表示,这样的情况并非“天气预报不准了”,而是极端天气造成的。夏季本身就是灾害频发季节,局地小范围的极端天气经常“趁机捣乱”。同时,夏季太阳辐射强,大地容易“发热”,加上暖湿气流输送充足的水汽和热量,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极易造成雷电、短时强降水、大风、冰雹,也就是俗称的“坨子雨”。

这类天气系统出现前的天气背景往往是风平浪静,几乎观测不到云层的变化,所以“预测”它的未来是目前的国际难题。通常,这样的天气系统直径大概是3公里至10公里,生命周期一般只有小时至几十小时。

气象仪器和气象卫星对其发现困难,很难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予以判断,更难确定其移动速度和路径。目前,国际上的惯例是这种天气系统出现之前1至2小时才可能开始被发现,所以,通常,对这种天气系统所造成的天气过程只能“预报”而难以进行“预测”。在气象业务规范中,这种天气过程被称为“突发性天气系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