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花灯在哪?
2014年广州元宵节灯会位于广东珠江公园,“羊城灯会”作为“广州年货街”的延伸活动,通过“以灯为媒、喜庆迎春”的方式,展示传统年俗文化魅力,让广大市民群众在喜气洋洋的日子里,体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乐趣。 “花好月圆欢乐颂——2014广州元宵节灯会”将于农历正月初八(2月13日)起正式亮灯,正月十八(2月26日)下午结束,持续15天。届时,本届元宵灯会将汇聚近百家老字号,推出丰富多彩的传统年俗活动,包括醒狮贺岁、财神赐福、非遗手工艺展示等,让市民群众乐享年味十足的文化大餐。
本次灯会由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市非遗保护中心执行,广东珠江南公园协办,得到了全市各有关单位以及各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的大力支持,共有148个展位,参展单位及人数创历年新高。
其中,海珠区博物馆首次参与举办“广州元宵节灯会”。海珠区博物馆将携“海珠百年英豪—刘永福与黑旗军展”盛装亮相,向观众讲述岭南人民抗击法军侵略的故事,让观众在欣赏绚丽灯彩的同时,感受浓厚的家国情怀。同时,该馆还精选了馆藏明清家具、广绣、粤剧服饰等珍贵文物,于展出期间免费向公众开放。 “广州元宵节灯会”首次进入地铁公交宣传,在广州市公交集团提供的120辆公交车车身贴上灯谜,带市民一起“闹”元宵;并联合广东省出版集团,发行《花好月圆·乐游广州》特种邮票一套,共7枚,这是继去年发行“羊城新景”系列邮票后,再次为广州城市新风貌发声,展现古城新魅力。
广州彩灯,岭南手工艺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它色彩缤纷,绚丽多彩,制作工艺精美,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在岭南地区乃至全国都久负盛名,是传统工艺美术品中的佼佼者。它与北京宫灯、苏州彩灯、四川兽灯齐名,各具风格、特点。
广州花灯(亦称“灯彩”)是民间艺术的一种,用以装饰和美化环境,烘托节日的欢乐和喜庆气氛,常在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悬挂,是世代相传的手工艺品。广州花灯的技艺源于古代百越族文化,距今三、四千年。春秋战国时期百越的羽坛、羽盖,在当时的“灯市”中,起着一定的导航作用。秦汉时期,广州生产的灯、烛已十分盛行。
唐代,随着经济的发展,花灯日趋兴盛,已有“每暮夜,置百千灯彩”的说法。五代十国时,南汉高祖刘王僭称帝时在“五羊坛”庆贺新君登基,大张灯彩,规模十分庞大。宋代是我国花灯发展的高峰时期,灯会空前繁盛,花灯种类、样式繁多,制作技艺也空前精巧、华美。
元宵赏花灯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风俗。明代,广州继承了宋代花灯的传统制作工艺,花灯制作和灯会较前历朝更加发展兴盛。清代是花灯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专门制作花灯的作坊和艺人。清同治年间,广州已有四间制作和出售花灯的店铺,花灯销往东南亚。
民国期间,广州制造花灯的作坊有20家以上,花灯制作艺人200余人。主要代表艺人陈炳、朱国良、邓永洪等制作的龙凤灯、羊灯、莲花灯、人物宫灯等造型精美,制作精巧,被誉为花灯高手,驰名海内外。1956年,在公私合营中,组成广州工艺美术厂。1974年,花灯与挂屏合并生产,成立广州市花灯厂。1978年恢复广州工艺美术厂名称。
建国以来,花灯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花灯品种和花色日益增多,制作技法和装饰技法更加讲究,花灯的图案形式及表现内容更加生动丰富,使这一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得以薪火相传,源远流长,更加发扬光大,产品远销世界各地。1982年,广州工艺美术厂生产的“木雕花篮灯”、“玻璃彩幻灯”、“玻璃挂屏”经国家外贸部评选,定为特艺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