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有哪些寺庙?
经广州的各大寺院要求,目前广州市佛教协会已经公布开放寺院的名单(包含对外开放时间和疫情防控要求) 1、光孝寺 地址:越秀区光孝路109号 开放时间:9:30—16:45 疫情防控期间,所有来寺人员必须佩戴口罩和携带身份证;配合测量体温和相关消毒工作;保持一米线安全距离,不聚集;实名登记信息后,按规定路线进入寺院。
2、华林禅寺 地址:荔湾区长寿西路159号之四 开放时间:9:00-17:30 疫情防控期间,进香信众必须佩戴好口罩,主动配合防疫人员做好体温测量及信息登记工作;进入佛堂内必须全程佩戴口罩,保持一米以上安全距离;遵守宗教场所有关规定,不得进行任何聚集性活动。
3、三元宫 地址:荔湾区上九东柏花园10号之一 开放时间:8:30—17:30(冬季)8:30 —18:00 (夏季) 进香信众须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在门岗处检测体温,出示粤康码或穗康码,并进行登记。如体温超过37.3℃,或有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的人员,不允许进入场所,由工作人员协助办理退票手续。同时,请市民群众自觉遵守相关防疫规范,不拥挤、不扎堆聊天。
4、永庆坊大佛寺 地址:荔湾区恩宁路永庆一巷8号之一 开放时间:8:30——17:30 入寺需出示健康码(或身份证)进行登记,并佩戴口罩,接受体温检测;如有体温异常(≥37.3℃),或有咳嗽、气喘等不适症状者,谢绝进入。
位于花都区的寺观,需要到其官方网站查看最新信息。比如,现在去宝莲寺需要预约,而且要出示健康码绿码、戴口罩、测温正常。
1、六榕寺。位于广州市光塔路。始建于五代南汉时,初名永真寺。宋时又名大殿寺、圣花寺,清初称净慧寺。清末,寺前有六株榕树,寺遂以此得名。
2、光孝寺。位于广州市区北较场横路。始建于三国吴时,初名妙高台。东晋时改建为寺院,名波罗庙,俗称波罗诞。南北朝时名慧义寺。隋称宝庄严寺。唐时又名净戒寺、法性寺。宋绍圣元年(1094),苏轼贬官岭南,尝寓居该寺。北宋末年,印度高僧跋达罗私诃梨来广州,在此寺讲经。至元二十八年(1291)寺院遭遇大火,殿阁被焚,仅余六祖殿,故改称六祖道场,又名六祖寺。明朝时又先后名为普渡寺、弘法寺。清朝时才定名光孝寺。
3、莲花寺(又名海云寺)。坐落于广州市区海珠区沿江路。清同治三年(1864)建。该寺依珠江而建,每当珠江涨水,江面波浪簇拥寺前,远望犹如朵朵莲花,随浪起伏,因而得名。
4、真武庙(又名仙湖寺、白云寺)。在广州市越秀区小北江白云山南麓的黄婆洞附近。北宋时建。初名“南寺”,又名石井官坛。南宋咸淳初年,岭南人霍忠信在该地修建“真武行宫”。明朝洪熙元年(1425),扩建道观。清末,部分殿堂倾圮,仅有“清虚阁”、“灵官殿”、“三元宫”等建筑。后来,附近村民在废墟上修建“仙湖寺”。抗日战争时期,仙湖寺又倾圮。1990年,在原址上重建“白云寺“。”
5、华林寺。在广州市六榕路。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627—649年),名浴日庵。清康熙年间,改建大雄宝殿,殿前两庑,并于殿前建山门。清雍正十三年(1735),定名华林寺。
6、珠光街天后宫。在广州市珠光路。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清道光年间(1821—1850)和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曾两次重修。现存建筑是20世纪80年代重建的。
7、妙高台。在广州南郊赤岗的海中间。唐初时建,名“浴日亭。后被毁。北宋庆历二年(1042),南海县令陈冠在元符二年(1099),扩建寺宇,定额僧众33人。该寺是广州佛教活动场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