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哪里有山?
作为一个在成都有很多房的土著,可以负责任的说,成都近郊的山确实不多(非专业登山人士请勿找茬)。 首先距离成都最近的雪山当然是四姑娘山的幺妹峰,但是那个属于高原了,且不在城区范围内。其次海拔一千多米以上的山峰并不多,除了已经开发的峨眉山和青城外,还有西岭雪山、九龙沟、光雾山等几座,但都离成都距离有点远。
离成都最近而且海拔略高的应该就是熊猫基地旁边的高坎坡了。 从地图上看,整个成都被群山包围,确实挺有“山城”的范儿。但实际上,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能称之为“名山”的其实就那么几座——以青城为首,峨眉次之,剩下的真不算多了! 我从小在都江堰长大,对川西的群山还是有些情结的。
工作以后,每年都要去爬一爬青城后山或四姑娘山。 去年十月,终于把一直念念不忘的贡嘎山给爬了。虽然因为天气原因,没能看到它的真容,但还是值得纪念一下。 对成都周边的山,我还是比较熟悉的。如果题主想寻找野趣的话,建议去高坎坡,那是距离成都最近的未开发的山峰之一。
沿着大熊猫基地边上那条河往山上走,大约两个多小时就能到山顶。山路很好走,只要不误入野生菌群就可以了(有次我去高坎坡,竟然在草甸上踏进了一只毒蚂蚁的窝,结果全队都被蜇,奇痒无比了好几天……)。
希望我的经验对你有帮助~
在成都主城二环路以内,有两座山。一个是南门的望江楼所在的武担山,一个是北门的青华(花)台。
这两座小山,是平原上凸起的孤峰,如今都已湮没,变为平地市廛。
武担山在成都商业中心春熙路附近,解放前还比较清楚。老成都人记得山高3丈余,方圆不过数十丈,上立有武担石,即一块巨石,石面宽坦,上面立了一座亭子,叫武担亭。抗战期间,渐将山坡削去修房,渐次推平。50年代中期起,这块平地又成为新开发区,建筑楼房,后来这里成为成都市文物管理所及部分城区级政府单位的所在地。现武担山已全不存在,仅留下一条“武担路”还遥遥纪念着这座小山。
青华台在青羊正街北端。明末废弃成都城时,被夷为平地,仅残留一丈多高小丘,清代后期被市民建房时夷为平地,仅存一“台”字地名,即现今的“青华台街”。
从望江楼公园的崇丽阁往北看,可以看见一座山包,叫“塔子山”,它和望江楼下面的江安河隔得不远,和武担山相距也只有不到一公里。其实,它是三圣山余脉的一支冈岭,从三圣山经过跳伞塔后到这里突然断了,再向北已没有山岭了,从地理术语来讲,叫“台”。它也是平原上突出的单峰,仅此一座山,因而成为城市山林,遂有“塔子山公园”。
离一环路稍远,在二环路附近,有“万福桥”。它处在西门口的城外南河、府河汇流处,是成都市区最低洼处。在明代,它的附近有一座土包。明代成都人张瀚的《松窗梦语·浮槎纪略》中记此土包甚详:“城西万福桥侧有土阜,其土红赤如朱,俗呼为朱陵山。”朱陵山,可能是成都平原上仅存的红土山包。它在水边低洼处,没有开发价值,得以幸存。土阜上有一个观音庙,里面立一块碑,碑文记述它在成德绵等州县广行“阴骘(积德)”,普渡群生,保佑四方的功德,其字迹笔画圆浑丰满,颇有东汉隶书之意,非常漂亮。它是一座不大的孤峰,又在河边,成为市井之景物。明代有人写诗《游朱陵山》记其事:“谁将朱火炼朱霞,丹灶留痕出暮鸦。莫道名山千里外,此峰亦有赤城花。”“朱陵山”如今已不存在,附近低洼的河湾经过城市建设也上升为平地,成了房屋、道路。仅存的那个有碑的观音庙,仍保存在“朱陵阁”中,成为万福桥一带仅存的一点古代文物。
以上这些“成都城内的山”的存在,使人在想象中觉得成都平原不是那么绝对的坦荡无垠,使你在平原上行走时,觉得仿佛是在起伏的大地,这无疑使成都这座城市平添了一些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