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有很多种?
从宏观上看,时间可能真的存在多种速度。 比如对于地球上的生物来说,一年可能是365天,也可能是366天;一天可能是24小时,也可能是25小时甚至更多…… 但这种时间上的“弹性”是有极限的。 比如对于地球表面的物体来说,一天最长不可能超过25个小时——在地球上建一跟钟摆,它的摆动周期不可能超过25个来回;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一天的时间长度就会变成400秒了(25×1秒)!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从极限意义上说,时间最多只是有弹性的——“今天你是8点到8点1之间过来,还是明天上午8点半过来?”——而不是可伸缩的。
但从微观上说,因为信息可以被压缩,所以微观粒子可能拥有不同的时间长度。 这可能就像电影《盗梦空间》中,主人公进入别人的梦境来窃取别人梦想中的东西时,时间流速是快慢不一的:主人公可能觉得只在几分钟内就完成了任务,但现实是梦中时间可能已经过去了几天、几个月甚至是几年。
从这个角度看,时间对某些人(或微观世界)来说是可伸缩的,而对其他人(或宏观世界)来说则仍然是不可伸缩的。 但这仅仅是对时间可变性的一种可能性解释而已。
时间有以下很多种:
一、世界时(UT):是根据地球自转运动来计量的时间系统,分为格林尼治时间、平太阳时和世界时等。天文常数指地球自转的周期或以地球自转为基准的各种时间间隔。如世界时日长(86400s)和岁(365.2422日)。传统的时间度量依存于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和周年视运动。
二、历书时(ET):是以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为基准的时间系统。天文常数为回归年,约365.2422d;历日约为86400s。
三、恒星时(AT):是以地球相对恒星转过的角度来计量时间;天文常数为恒星日和恒星年。由于存在章动和岁差,恒星时时标是不均匀的。
四、原子时(AT):是一种以原子振荡周期为基准的时间系统。天文常数为原子秒长。1967年召开的第13届国际计量大会给秒下的新定义是:“秒是以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原子时是1955年开始建立的。
五、动力时(DFR):是根据太阳和行星的运动来确定的标准。20世纪50年代以前,行星和卫星的精密动力学研究就是以此为基准来度量时间的。
六、协调世界时(UTC):是为了兼顾地球自转运动与原子时的长期均匀性而产生的折衷性的系统,是一种混合时。
世界时的时刻与原子时的时刻之差接近一个整数秒,两个系统的秒长相差极微小。为了保持UTC与UT1的差值不超过0.9s,所以在某些日期,UTC的秒数要增加1s(或减去1s),这个加1s(或减1s)叫闰秒,其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月30日或12月31日的最后1分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