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什么景点?
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佛寺,素有“祖庭”“释源”之称,距今有1900多年的历史,位于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处洛龙区白马寺镇内。 寺院占地300亩,现有天王殿、大佛殿、功德堂、齐云塔及花园、园林等建筑。
白马寺的建筑风格具有中国传统建筑和佛教寺院的风格特点,又结合了印度和西域的建筑形式。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殿、说法堂以及东西配殿、伽蓝殿、弥勒殿、三圣殿(图)、祖庭堂、讲堂、钟鼓楼、客堂、斋厅、僧房、库房、浴厕等。 寺院内还有唐代经幢、石碑等珍贵文物,其中明世宗敕建的“历代高僧之塔”与齐云塔同称为“双塔”。 白马寺的殿堂布局也不同于传统的佛教寺院,而是模仿了汉朝时期帝王宫殿模式,即坐北朝南、左中右三路布局,这种布局方式一直影响到后世佛教寺庙的设计建造,被称为中国佛教建筑的典范。 在白马寺内的正门上悬有“汉魏故城白马寺”匾额,为清康熙帝所题。因白马驮经而来,故白马寺也被称为“中国佛都”。
在古印度的佛教史上,释迦摩尼曾三次宣讲佛法,第一次是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第二次是在王舍城和灵鹫山宣讲佛法;第三次则来到鹿野苑向弟子们宣说佛法,后人称这一地区为“波罗奈斯”,意为“四门之城”或“四邑之城”。 《魏书·释老志》中记载:“太武皇帝永平年间,西域沙门昙朗来朝,自云本天竺国王支伯之弟子,晋义熙中至洛阳,住白马寺,译经传法”。北魏时期,白马寺得到朝廷重视,规模不断扩大。到隋文帝时更是大兴土木,广募工匠,历时数年建成了大雄宝殿,并在殿两侧修建东西廊室68间,形成了中国佛教寺院的基本格局。
唐武则天在位期间,为了扩大影响,将白马寺迁建于原址东南方约十里处,新寺规模宏大,有房屋千余间,还新建了钟楼、客堂、斋堂、厨房等各类用房。五代后梁贞明六年(公元920年)智昭禅师重修白马寺后,又将其迁回原址附近。此后千年,白马寺虽屡遭战乱,但一直香火不断,直至今日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和大乘佛教的祖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