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月台弊端多?
地铁的月台上,其实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这些隐患可能来自于乘客本身、也可能来自于意外事件的发生。对于“月台门”这一设计,地铁行业内外一直有着褒贬不一的评价。 首先我们来说说月台门上那些被批评的声音。
有人说,地铁月台的门又宽又大,每次上下车的时候,要是挤不上去怎么办?还有人说,现在冬季天气寒冷,万一出现火灾事故,车门又是金属的,无法切断,人从那么窄的小缝隙通过,不觉得危险吗?更有甚至说,现在电梯发生故障或停电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发生在夜晚或者高峰期,那后果不堪设想…… 的确,如网友们所提到的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也的确是地铁月台门需要改进的地方。
不过,考虑到地铁车辆高度、宽度等指标具有严格的限制要求,要想像高铁一样在车内设置全面的安全疏散通道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目前各地地铁建设都在摸索着通过调整列车运行区间来满足安全疏散要求;而已经投入运营的地铁线路,也都通过优化车站设计和配置,努力提高乘车安全性。所以,大家也没有必要因为担心月台门而拒绝乘坐地铁。
再来说说月台门受到认可的一面。 对于地铁工程而言,月台门的安装无疑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土方外运量,降低工程造价;而且在消防逃生方面,也能使逃生路径更加合理,便于乘客撤离。(当然,紧急情况下打开侧门也要靠员工来操作) 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地铁站内的设备设施繁多,各种信号系统、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都要保持一定的压力,因此为了保证地铁的正常运营,必须对站内的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和调节。而这,也需要工作人员来完成。 如果没有月台门,工作人员在地下控制室就需要随时爬进爬出查看情况,这样不仅会增大工作强度,也会影响效率;而且如果发生紧急情况,也可以立刻离开现场,保证生命安全。 所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月台门的存在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世界上几乎所有城市,人们都熟悉地铁月台的场景:一个高高的、空荡荡的水泥平台,几块广告牌、一排排不锈钢座椅和一个垂直通往地面的楼梯。然而,经过近百年的演变,地铁月台已不再只是个换乘的空间。英国建筑师、轨道行业专家保罗 ·康登博士说,设计良好的月台能“在快节奏、拥挤的伦敦改善人们的心境”。康登博士在最近出版的《地铁月台》一书中,考察了世界地铁月台的设计。以下是康登总结的几条地铁月台设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1、没有站名标记或其他任何标明方位的明显标记。
2、站台设计粗糙。有的地铁月台只有光秃秃的水泥墙壁,缺少装饰性元素;有的设计过于复杂,造成运营和维护困难。
3、月台空间比例失调。有的月台因为使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天花板,使得月台的高宽比过大,让人感到不适。此外,过于深埋地下的地铁月台也会增加人们的压抑感。
在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曾发起过一项“美国最糟糕地铁月台”(wor-st subway platforms in america)的投票评选,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一处地铁月台高居榜首,理由是“月台建在一个肮脏的停车场下面,没有任何装饰元素”。
相比之下,设计良好的月台能从多方面改善人们在地下空间的感受。在英国,月台设计已不仅仅考虑空间和照明这两个因素,而是强调多方位的“感官体验”。为了营造温馨、舒适的地下氛围,如今的月台增加了气味和音乐这两项内容,甚至还要考虑人们等候时的触觉和思想感受。
例如,很多月台都专门铺设了光滑的石材地板,人们靠在墙边休息时,有与家居和办公室相同的舒适触觉上的感受。在等候火车期间,一些月台会在大屏幕和天花板上播放视觉刺激性较强的艺术短片,让单调的等候时间变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