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珠在哪里?
海,指的是珠江。珠江北岸是海珠区,简称“南洲”。 (一)关于海珠区名称的来历 关于“珠江南洲”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个传说: 宋朝时,海幢寺内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树荫覆盖数十亩土地,据说有五百多间房子那么大。 这棵树不仅树冠大得惊人,而且生命力极其旺盛,即使砍掉一部分,很快又恢复了原状。人们都说这棵树有灵气,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有一次,海幢寺内失火了,大火连烧数天,其他建筑都化为乌有,唯独这棵古榕树毫发无损。人们都说这是佛祖保佑的结果,于是这棵古榕树更加有名了。 海幢寺的附近有一个村,因为地处寺院以南,且靠江而建,故此得名“南洲”。而“海幢”则取自“海幢寺”之名。 南洲位于广州市北部,东邻荔湾区,西接越秀区,面积73.4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80万(2010年统计),外来人口约50万。
(二)关于珠江琶洲岛 说到海珠区的名字还有个来历,因为这里曾经有一块岛屿,被称为“石槎岛”、“小赤坎”。 明朝初年,珠江河面宽广,河流纵横交错,这里河道密布,岛屿众多。在今东风中路附近,有光孝、华林两个寺;在今文德北路近中山纪念堂处,有观音禅院;在今中山七路,有六榕寺;在今北京西路西南侧,有镇南庙;在今万福路,有觉园;在今文德南路和文德东路转角处,有文昌宫…… 而这些寺庙道观大多有一座附属设施——“河洲亭子”。为什么叫“河洲婷子”呢?原来,这些地方的寺庙大多修建于珠江河面的岛屿上,所以称之为“河洲亭子”。
后来,这些寺庙陆续被拆毁,只剩下“河洲亭子”。“文化大革命”期间,“河洲亭子”也被拆除了。 今天,在市区中心却出现了一个方圆十多平方公里的“琶洲岛”,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说来话长——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政府决定在珠江河口兴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石围塘水库。该水库建成后,将成为一个集防洪、蓄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 为了兴建这座水库,有关部门在现地址附近的珠江河面下方,修建了一条长约9千米的隧道,将河底淤泥和泥土挖出来用来筑坝。经过几年的努力,土坝基本建成,但水库的水却怎么也积不住,原来,大坝下方的基座还没有做好。 工作人员经检查发现,由于土质松散,地下岩层错综复杂,无法打桩,基座不可能按照原来的设计施工完成。如何解决问题呢?技术人员在反复研究后决定,采用“浆砌石”方法解决这个难题。即在岩石表面凿出凹槽,然后插入木桩,再用混凝土灌注。
在基座完工后不久,一座规模宏大的水库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南海明珠——石围塘水库。 但是,由于地形原因,从上游冲下来的泥土淤积在库区中部,形成了一个小岛。随着流水冲蚀,泥沙堆积增多,小岛也逐渐扩大,最后形成了一座面积超过11平方公里的“琶洲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