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间清明?
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节气,每年的公历4月5日或6日。 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一个节气。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黄经15°,气温开始回升,雨水也逐渐增多,故名“清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 “三月中,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 “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其中,每一候都有相应的物候现象。 一候,桐始华。 此候特征在于白桐开花。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便发现桐花盛开在清明时节。唐代诗人王维有诗句“万树垂杨拂地浓,一园桐叶护花明。”元代诗人耶律楚材也有诗“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都描写了清明时节桐花的景象。 二候,田鼠化为鹌。
此候特征在于田鼠不见,鹌雀出现。宋代文学家苏辙有首诗描述这一景象:“田鼠翻书作戏,鹁鸪唤雨寻巢。”清代学者吴汝纶有诗句“寒食东风御柳斜,京南燕子故来迟。”也都提到了清明时节的田鼠与鹌鹑。 三候,虹始见。 雨后彩虹,罕见多宝。《诗经·小雅·四月》中有句写道:“四月秀葽(yāo),五月鸣蜩(tiáo),八月其穫,九月乃藏。十月涤塲,十一月入窖,十二月初醪。”其中的“八月其穫”就是指立秋之时收获庄稼。而“九月乃藏”中的“九”“百”都是虚指,形容很多的意思。到了农历九月,“百穀俱入,民毕收,天莫不澄静,地莫不肃穆。”此时,“阳极气盛,金逢旺处,燥淫所激,遇湿则化,遇水则凝。”因此才会有“寒露”、“霜降”、“立冬”等这样的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