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龙舟时间几点?
现在不是恩平龙舟的时节,等五月初五吧 以前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等活动,而现在的端午节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又吃粽子了,又有龙舟比赛,不过是在河塘里用竹子扎成龙形,再用彩布条做成龙鳞,做成一条“纸龙”,由人操纵表演,这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娱乐活动,与古人的“划龙舟”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至于真正意义上的赛龙舟,也就是用船比赛,现在已经十分罕见了,在南方的一些水乡还有保留,如浙江温州永嘉一带,福建福州、厦门等地都有龙舟赛,但都是短距离的竞速,没有古代的那么正规。
而在广东则是恩平市龙舟赛的规模比较大,据说每年此时,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都会前来观看。 为什么要赛龙舟呢?
据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龙舟”这一名称,可见那时就有了龙舟和龙舟赛。不过那时候的龙舟比现在的要大许多,而且多是木制结构。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江亭晚望》中提到:“沧浪潮初涨,清江雨半收。鼋鼍神鬼巧,凫雁野烟浮。”这里的“凫雁”就指的是小渔船,而“鼋鼍”则指的是用木头雕刻或者竹篾编制成的龙舟。
到了宋朝,吴自牧在《梦粱录·端午》中写到:“此辰(端午),杭州民间以菖蒲、艾叶消毒,饮菖蒲酒,制作“衣香囊’,争标龙舟。”说明这时人们已经把菖蒲、艾叶等中草药放进酒里饮用,把香草佩戴于身,并用五彩线系在手腕上,以示驱毒,而龙舟竞赛依然进行。
元明之后,赛龙舟逐渐盛行起来,成为端午节最主要的活动。 关于赛龙舟的由来,有许多传说,其中较为流行的是楚国忠臣屈原投汨罗江后,百姓为了捞救屈原,便用粽叶包米投入水中,后来不仅粽叶越包越多,而且也发展成了今天我们吃的粽子;另外还流传着伍子胥遗舟赴钱塘江祭涛神的传说。这些传说虽各有异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把赛龙舟与纪念屈原联系起来,因而是很有意义的纪念活动。1954年的时候,赛龙舟还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正式制定的《中国运动员竞赛成绩登记办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