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景点有哪些地方?
龙华寺 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原名龙兴寺、龙华院。建于隋朝大业年间(605年—618年),唐代称龙华院,宋代称龙华寺。据《松江县志》记载“唐会昌法难,此寺独存”。可见,在武宗李炎的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全国大规模破坏佛教之际,龙华寺能幸免于难,足见其历史之悠久和影响之广泛了。
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重建,清光绪九年(1883年)再度重修,至今仍保持着清代的建筑风貌。该寺坐北朝南,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阿罗坛殿、祖师塔五部分组成。占地面积9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余平方米,大雄宝殿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前出廊并设有柱础石各一对;阿罗坛殿为五开间,硬山布瓦顶。整个寺院古朴典雅,气势宏伟。1985年被列为松江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华古镇 龙华古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春季冷暖空气互撞频繁,阴雨天气多;夏季高温多雨,降水集中;秋季天晴朗少雨;冬季干冷,雨雪较少。平均气温17℃左右,无霜期长达33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约1200毫米。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农业生产的宝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上海龙华古寺是上海最著名的千年古刹之一,始建于隋代,距今已有1400余年,原名为龙华院,"龙"指龙华村,"华"有花之意.据史书记载,东晋咸和年间(公元335~337 年),有一位禅师来到松江禅智寺传授佛法,后来在此地结茅而居,广收信徒,龙华逐渐形成村落。因地处龙华塘畔,故名龙华。到了南朝梁武帝时期(公元502~549年),僧人净挺募建寺庙于龙华镇内,初名"龙华寺"。
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年至1189年),朝廷赐额"云间重寺"。到元代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取"龙飞九五"之意改名"龙华寺"。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又改称为"龙华禅寺"。现在大家所见的龙华寺,系嘉庆十年(公元1805 年)由江苏苏州灵岩山寺僧玉池重建。
寺内的古建筑有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多为清代建筑。其中尤以天王殿和大雄宝殿最为精美壮观,颇具江南古庙特色。
龙华古寺依山造势,前临古塘,后倚龙山,左带玉带河,右枕龙华塔,环境静谧幽雅。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日,寺内都举办盛大的观音庙会。届时,善男信女、游人香客云集于此,寺院内外人山人海,非常热闹,成为上海民俗一景。
龙华古寺历经千锤百练而保存下来的文物有不少,现藏有明成化铜佛二尊、明宣德铜佛二尊及明万历铜钟一口,还有元明清三代的历代法器、法器经卷以及当代一些高僧大德的题词墨迹。
寺内还珍藏了《玉牒集》一部,这部书系明朝嘉靖皇帝御制,书中详细记录了从黄帝以来直至嘉靖年间历代帝王兴废之事,是一本珍贵的皇家文献。
龙华塔 又名千年宝塔,是上海现存古代建筑中年代最久远的一座高塔,为北宋开宝八年(975)所建。
关于这座古塔的来历,有一个传说:当时人们用泥土筑成了龙华寨,结果土质不牢,常常倒塌。一位高僧到此指点说:这是龙王为修炼成仙而挖去的土地,所以一遇雨水就会坍塌。只要修一座塔压住龙脉即可解决。于是便在原来地基上建造了一座七层宝塔,由于这处地方本是龙的栖身之地,因此当地便有了"龙卧沙场"之说。后来经过多次修葺扩建才形成了现在的样子。它平面八角形,楼阁式砖木结构,外观八面五层,通高64.6米,底边各面长约36.9米。底层墙基用特制的条砖砌成,高约2米,上面一层用普通砖砌筑。第一层每边均有拱券门,其余各层则均辟有假窗,门窗上都有精美的砖雕图案。
二层以上各层叠涩出檐皆以砖叠砌而成。除底层外各层均用回形纹装饰的斗拱挑出飞椽,檐下及平座栏板、望步拱、柱头均饰以浅刻花样,并有彩绘。底层四周置围廊,上有平座,底层四面设门,南北向三门,东西向三门,南门最大,西门最小。塔心内设旋转楼梯,可登塔顶。
1957年开始进行全面维修和加固,并增建了第五层,现已改为七层。
古塔的东北角有一块"龙华碑记",记载着有关这座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