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什么预报最准?
“准”是一个很主观的词,不同地区,不同的天气背景下测量的准确率都是不一样的。但不管怎么变,气象学上对“准确”的定义是这样的—— 某地未来一分钟内的气象监测值与实际值偏差小于等于10%,就认为这一分钟的气象观测值是准确的。
如果以10%的误差率作为判断标准的话,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达到80%以上(即误差低于20%);而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测能力则能达到90%以上。 但这是针对整个国家而言的,如果具体到某个城市或某个区域,情况又要另当别论了。首先,影响天气预报不准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例如,同一时刻,中国南方与北方的气温可能会有很大差别,这主要是由于地理位置造成的,属于自然因素中的地理差异性。而在一些特定条件下,比如高温高湿和无风天气,大气中水汽含量较高,空气流动性变差,就会影响到气象观测的准确性。人类活动也会带来不确定因素,如城市热岛效应和光化学烟雾等。这些不确定因素会或多或少地干扰气象监测设备的运行,使测量结果产生偏差甚至错误。
其次,即使是同一个机构发布的天气预报,不同时间段的准确度也可能大有区别。这是因为气象的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气象观测是在某一时间点上的数值,这些数值受到此前气象条件的影响。两个时间间隔较长的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其准确度也会有不小的差距。即使同一时段内,由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拥有的气象探测设备的能力各有特点,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特别是小区域)的气象观测值也存在一定偏差。
在考察一个气象部门的预报是否准确时,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片面地以某一个指标作为唯一评价标准。
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在世界范围内都一直是困扰气象部门的难题,所以关于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也是群众议论较多的问题。在人们的感觉中,天气预报说变天的时候,往往还放着晴日,而从外面回家,却被大雨淋了一身的时候,天气预报又往往没有预报。甚至很多群众把一切和自己心里不痛快的天气归结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但从专业的角度讲,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还是较高的。
气象部门对天气预报准确性的计算主要标准有:晴天准确率、降水准确率和最高(低)温度准确率。群众议论中的天气预报不准确,主要指前两项。
首先,人们对晴天的感觉是不同的。天气预报中的晴天和多云都是以气象要素为界线规定的。比如天空云量在25%以下为晴天,云量在25%到75%之间为少云到多云(分别按云量多少具体称为少云、多云、阴天),云量在75%以上为阴天。而且晴天多云不仅仅关系到群众的情绪,同时它关系到大气能够获得多少能量,对预测温度也是极为重要的。
其次,对降水的预报是按区域来计算的,比如某个区域有50%以上出现降水,则认为出现降水。但降水并不是到处分布均有的,个别地段有雨而大部分没有,则认为是预报失败。再比如,气象部门认为明天没有雨,但实际出现了零星小雨,这也被认为是预报失败。还有,气象部门预报明天有小雨,但某地出现中雨,也按预报失败来计算。如果某地某天有小雨,但气象台预报没有雨,因为气象台代表的是城市的天气,是城市的心声,所以个别地段的雨,气象部门不会报出,这也被认为是预报成功,这也体现了天气预报的区域性。同时,降水的预报范围也较大,比如预报阵雨,并不象下雨房一样,东头下西头不下。从科学角度讲,天气预报确实存在一定误差,但总体还是较为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