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何仙姑庙?

汲雯蓓汲雯蓓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是道教全真派宫观。据说何仙姑庙始建隋朝,初名“清虚观”。唐朝大历(766-779)年间,称“灵应观”。宋末元初称“真庆宫”;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毁于兵燹。明朝洪武元年(1368)重建,改名“崇孝寺”。明朝末年至清初因年久失修而荒废。 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钦差总督侯辅宸重修庙宇,易名“何仙姑家庙”,并赐匾额。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重修。道光二十年(1840 年)再修。咸丰八年(1858 年),英法联军入侵广州,何仙姑家庙被毁。同治六年(1867 年)后,不断有信众捐资重建、增建。现在的何仙姑庙是20世纪80年代重新修建的。

我小时候经常去那里玩,印象中那是个很大很宽敞的庙宇,比现在的寺庙漂亮很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个地方被划为禁地,不准非信徒进入,周围也围起了铁栅栏。

记得去年(2017 年)某天突然想到何仙姑庙去逛逛,于是来到这个曾经很熟悉的所在,但看到的景象让我颇感陌生甚至震惊——原来的大殿已经不复存在,代之以一座金漆木雕成的巨大神像。左右手分别奉祀着慈航真人(即普救苦天尊)和元始天尊的神像,而在大殿的后部则供奉着三皇圣帝(黄帝轩辕氏、颛顼高阳氏、舜帝姚重华)及九天玄女娘娘的神位。大殿外两侧厢房分别供奉的是韦驮与关羽。至于这二者的排位为什么会被摆放到侧室,我猜测可能是因为他们原本都是佛教系统里的神祇,而佛教是从国外传入中国的宗教,所以在对待外国宗教的庙宇中,可能显得更为包容一些。

虽然整体风格已然大变,但在大殿前的广场上,我仍然看到几座古代遗留的碑碣。其中一块是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 年)所立的《创建仙姑家庙记》,记载了自元代以来历代对何仙姑庙的兴废情况,较为详细。另一块略早一些的碑刻,是元朝延祐五年(1318 年)立的《加封昭灵夫人碑》,记载了元代皇帝加封何仙姑为“昭灵夫人”的事情。

另外在广场的西南角还保存有一座元代建的八角井亭,据说是用来存放打来的饮用水。在亭的旁边还有一口古井,上面盖着一个石亭,亭的正面镌刻着“古瑶泉”两个字,看来这口井应该被称为“瑶泉”了。据当地人说,以前这口井的水面高出地面不少,可以从井里直接取水。

桑天化桑天化优质答主

何仙姑原名何丽华,道书称之为“琼花池女”,她诞生在广府西郊花山花城的地方(今属广州市花都区)。在西汉以前,这里还是地广人稀的旷野山林地区,后因气候和自然环境的逐渐变化,又因山南有温泉,地下又蕴产优质石灰石,于是这里也就由人烟稀少之地逐渐发展成“花村”。从宋代开始,这里又以出产名贵兰花出名。

花村的西北是雄奇兀立的天湖,古时叫象山。其山下有一股清澈甘甜的泉水汇成池塘,乡人叫琼池(琼花池)。

琼池岸上有一户人家,家境贫寒,但为人乐善好施。一天其妇在琼池洗衣时,发现塘中芦叶上浮着一个仙桃,遂取归而食之。不久妇人怀了身孕,足月时生下六名儿子,及第二年生了一个女儿。这是琼池塘边所生的第一个女儿,故乡人便称她为琼花池女(琼花,仙桃也)。

琼花池女自幼不食荤腥,性格文静,不喜与顽童嘻戏。她常入山采药为乡亲治病,或去村边琼池塘观仙景。有一日,在静谧幽雅的琼池边,忽见彩霞如盖,仙乐齐鸣,琼花开放,香气四溢,池中有玉色大龟戏水浮出水面,便闻天籁之音说:“琼花池畔,仙姑降尘,人间有寿,水陆延春。”琼花池女听罢,随仙乐、仙音、仙香,冉冉升上九霄仙境。从此琼花池女成了远近闻名的何仙姑。她入仙界以后,还常回琼池边,造福于乡亲,驱邪除害。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